太空物質如粹石塵粒﹐人做衛星殘駭﹐碎片等受地球引力吸引而進入大氣層便會受大氣層摩擦燃燒發光成為流星假如流星體積太大,無法在大氣層中燃燒完,掉在地面上便成為隕石但是大多數隕石為小微粒,掉落時未被注意,但有些則很大。 這些隕石內藏關於地球外小行星體的寶貴訊息,
天文學家依據這些資料, 可以瞭解行星的形成及其演化過程
,甚至用來推算出太陽系的年齡
         基本來說,隕石可分為三大類:石隕石(Stony meteorites)、鐵隕石(Iron meteorites)和石鐵隕石(Stony-Iron meteorites)。石隕石主要由硅酸鹽組成,含有小量的鐵鎳金屬和鐵的硫化物。鐵隕石主要由鐵鎳金屬組成,含少量鐵的硫化物、磷化物和碳化物。石鐵隕石由大致相等的硅酸鹽和鐵鎳金屬組成。三種隕石中以石隕石最普遍,佔全部被發現隕石的79.8%,鐵隕石次之(18.6%),而最少有的是石鐵隕石(1.6%)。石隕石又可再細分為球粒隕石和非球粒隕石,當中又以球粒隕石佔大多數。
         球粒隕石(Chondrites)內部一般都散佈著許多球狀顆粒(Chondrules),直徑從零點幾毫米至幾毫米,這球球粒結構十分特殊,在地球上的岩石是找不到的。非球粒隕石不含有球粒,它和地球上玄武岩和純橄欖岩一類岩石很相似。
         鐵隕石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鎳的含量高,地球上自然鐵中鎳的含量不超過3%,一般在1%以下,而鐵隕石中的鎳含量通常都超過5%。如果將鐵隕石表面拋光,並用稀的硝酸溶液蝕刻,大多數鐵隕石都會出現一種特殊的花紋,由交叉條帶組成,呈網狀,而條帶又被一些發亮的狹窄細帶圍繞,條帶是鐵紋石,細帶是鎳紋石,這種花紋稱為維斯台登圖案(Widmanstatten pattern)。地球上自然鐵中是沒有這種花紋的,只有鎳鐵在異常緩慢冷卻的條件下,才會結晶出這種圖案。
         而石鐵隕石則介乎這兩者之間。
         隕石表面一般都有一層很薄的(小于一毫米)黑色或深褐色的熔殼(Fusion crust or ablation crust),是隕石在大氣層隕落過程中,由于高溫使表面溶化,後來再冷卻凝固而成。隕石表面的另一特徵,是有許多象指印形狀的小凹坑,這是隕石與高溫氣流相互作用燒蝕後留下的痕跡,叫作氣印(Thumb prints or regmaglypts)。
         但不少隕石可能是已破碎的隕石,又或者已長年曝露在野外,表面特徵已被風化掉,外行人很難辦別真偽。



1969 年落到澳洲的 Murchison 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