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曾計算一天中掉入地球的流星數目,光度大於5等的,有大約900顆,這個數目使地球每一天增加約數噸的質量﹗但因為流星的分佈廣,可以見到它出現的地方又未必是你守望的方向,而日間又見不到流星, 故很難保證能見到流星。其實只要靜心守侯,每晚都有流星,通常每小時會看到2至3顆偶然出現的流星。
         在太陽系內除了有行星、衛星及眾多小行星外,還有很多所謂的「太空垃圾」,如粹石塵粒,人做衛星殘駭﹐碎片等等。當這些東西掉進地球的大氣層,由於速度非常高(每秒十多至七十多公里的速度),地球大氣會對其產生一種流體力學中所稱的衝壓力(ram pressure),令塵粒高溫發亮。這些塵和碎石稱為流星體(meteoroid),多數會在墜入大氣層時燒掉,產生短暫的光跡,這些流星體在燃燒時便是流星(meteor)。流星的出現通常是單個而零星的,出現的時間及方向亦沒有規律,這樣的流星稱為「偶發流星」。偶發流星並不罕見,在天氣良好和足夠黑暗的地方進行一兩小時觀星就很有機會看到,每小時大約有10顆偶發流星。當流星在天空中飛過之後,會流下淡淡如雲般的遺痕,稱為流星跡。流星跡通常在數秒鐘就會消失,也有較罕見的持續數分鐘之久,被風吹動後改變了其形狀。有些流星會發出大量光芒,甚至在日間可見(尤其是人造的太空垃圾),這些極光亮的流星有時被稱為火球 (fireball)。大部份的流星在大氣中會燒盡熔化,只有較大或較堅固的流星物質能進入低層的大氣層,給我們看見,若流星掉在地面,我們便稱之為隕石。流星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種的主要含量是鐵,另一種流星含有礦物及鐵質,而第三類也是最常見的是石塊的一類。
         在深夜日出前看到偶發流星的機會比入夜到子時的一段時間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因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在中午到子時的一段時間,地上的人們會位於地球公轉的後方,使流星需要較大的速度才可追上地球,所以能見流星數目會減少,但反之,子時之後,地上的人們位於地球公轉的前方,地球的公轉使流星較容易撞上地球,所以能見流星數目會大大增加。


         認識流星雨前必須先認識彗星(Comet)。彗星源自太陽系外圍,是在太陽系初生成時已經存在的天體,它們會因行星的重力擾動而進入太陽系之內。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會受太陽輻射及太陽風所加熱及電離,令其表面的物質脫落,所以在彗星所經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一堆碎石!而這堆碎石因慣性關係會繼續圍繞太陽運轉, 換言之彗星的軌道是一堆一同移動的碎石。部份彗星的軌道更會和地球的軌道重疊!由於兩者的軌道是相對固定的,地球在每年的特定時候都會接觸到彗星軌道留下來的碎石﹐此時流星數量將比平常大為增加﹐形成人們看到的流星雨。
         在地球上看,這些流星會有規律地由同一點向四方八面散發出來,這點正是彗星的軌道所在,稱之為輻射點。流星看來是由同一點飛出來其實是一種透視的效應,那些流星物質所走的路線原本都是同一方向及平行的,但當人站在地面觀看,便會出現一種錯覺,以為流星是從空中的一點向不同方向飛出來似的。某特定星座的流星雨是每年都重覆出現的!只是流星數量會續年減少,直到該彗星再一次接近地球軌道,留下更多碎石,當這情況出現時,這年該特定流星雨的流星數量將會大為增加。而地球在一年中會經過多條彗星軌道,因此每年會發生很多次的流星雨。為了方便說明,流星雨會以其輻射點所在的位置而命名,獅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位於獅子座區域之內。